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天地 > 理论学习 > 正文
外语系政治理论学习材料(V)
2013年04月08日 10:38 

外语系政治理论学习材料(V

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周小川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对进一步扩大开放,显著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为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而不懈努力。

附件:

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周小川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对进一步扩大开放,显著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为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而不懈努力。

一、对外开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实践,勇敢地对外开放和扩大对外开放,积近30年之努力,取得了重要成果。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就说过:“我们现行的方针政策不会有任何变化,开放政策只会更加开放。不但本世纪如此,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后还会如此,以后更是如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页。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对外开放是新时期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我国成功应对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了平稳过渡,就业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一)对外开放推动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年来,我国外贸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长28%。进出口总额2006年达到17607亿美元。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快速增长,与俄罗斯、非洲、东盟、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加速增长。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质量稳步提高;贸易结构优化,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6918亿美元,在吸引外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外资结构继续优化。对外投资合作稳步发展,对外投资持续增加。2006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6%。

(二)对外开放促进金融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近几年,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在机构设立、市场业务准入、战略投资者引进、客户和地域范围拓宽等方面实施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措施。同时,国内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竞争中,或者与国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过程中,提高了市场服务能力和赢利能力,明显改善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服务意识等,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06年年底,74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0家分行和14家法人机构;186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42家代表处;11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9279亿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1%。银行业还注重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到2006年年底,中资商业银行共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29家,投资总额达190亿美元。同时,中资银行“走出去”步伐加快。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共在国外开设47家分行、31家附属机构和12家代表处,海外机构总资产达到22679亿美元。截至2006年年底,共批准设立7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25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52家境外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获准投资额度合计近100亿美元。保险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放开了除有关法定保险以外的全部业务。资本项目可兑换积极推进,国家外汇储备快速增加,2006年年末达到10663亿美元,对外支付能力显著增强。

(三)对外开放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从经济总量看,外贸和外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从增加就业看,我国目前外贸领域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外商投资企业吸纳就业约28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比重超过10%;对外经济合作也解决了100多万人就业。从税收增长看,目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占全国税收的比重达15%左右;再加上外资企业税收,涉外经济税收占全国税收的比重达到40%左右。

(四)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表明,对外开放越充分,经济越有活力,居民收入和福利的改善越快。外资的大量引入既带来了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一流的经营理念,也带来了国际通行的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质量标准,为我国经济改革提供了参照标准,促进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使我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和国际经济体系,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增加,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对外开放还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国民素质,人们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强化。

实践充分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只有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治久安。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同国际成熟经济体相比,我国对外开放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深刻痕迹,许多根本性问题有待解决。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开放度低和市场竞争不充分的行业普遍效率低下,一旦经济增长减缓,潜伏的巨大不良资产风险就将是致命的。从根本上说,低效率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最大威胁。我们必须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强化对外开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在开放中认清差距,不断学习,迎接挑战,建功立业。

二、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在优化结构、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保持外资稳定增长。要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引导和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利用好国外市场和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商投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业。扩大外商投资物流企业试点范围。鼓励外资银行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引进有助于扩大国内消费、为中小企业和“三农”等提供特色金融服务的外资金融机构。

优化开放结构。改善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鼓励引入技术辐射能力强、吸收就业能力强、资源节约型的外资企业,鼓励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服务业等产业。改善利用外资的地区结构,鼓励外资到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

提高开放质量。地方政府要淡化对引资规模的考核,围绕引入技术含量、国内配套比例、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新增就业等综合指标,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吸收外资考核评价体系。要着重引进技术、管理、人才,促进自主产业升级,注重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融合和创新,提高利用外资促进自主创新的能力。要逐步形成内外资企业政策一致、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

坚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方针,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把握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的时机、力度和节奏。改进国际收支和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税收政策、会计制度和监管标准。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拓宽境外机构在境内融资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国内金融企业走出去,同时积极参加区域和国际金融合作。

(二)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实现开放型经济的内外联动。服务于国内发展战略是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根本出发点,要把引进外国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真正落实到为我所用上来。在新形势下,特别要千方百计把对外开放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对各主要发达国家,要建立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经贸关系。对发展中国家,要充分考虑其发展利益,尽量错开产业竞争层次,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其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要增加对不发达国家的无偿援助,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实施进出口基本平衡的贸易政策,进一步扩大进口,与世界各国共同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的综合效益。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在出口企业逐步推行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合理反映出口商品的劳动力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减少粗放型出口企业的生存空间。加快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规范引资秩序,建立以国家产业安全为基础的外商投资监测系统,规范外资并购行为,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完善我国市场开放法律体系,实现政府管理行为的法制化,增加政府行为透明度,这是形成新优势的根本保证。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标准严格管理输出商品质量、国际技术转让的合同签订、对外投资的资本运作、海外企业的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这是形成新优势的基本前提。提升我国传统产业水平,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形成新优势的重要基础。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我国企业坚持技术创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这是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三)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继续深化沿海开放。推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转型升级,提升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的层次,促进沿海地区从国际加工装配基地向自主性先进制造基地转变,从制造中心向制造研发中心、服务贸易中心、物流中心转变,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开放型经济的新跨越。

着力加快内地开放。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拓展招商引资渠道,规范市场秩序,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产业、劳动力等优势,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能力。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紧密结合,鼓励和支持外商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投向金融、旅游、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特色农业生产及加工等领域。

注重提升沿边开放。沿边地区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对外投资和资源开发,扩大在基础设施、物流、信息资源和技术等领域的合作。要与周边国家协力共同构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国际走廊和国际经济合作带。要制定有利于沿边开放的新的税收政策,边境贸易政策,边境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区、国际物流合作区政策等。继续推广在边贸和边境旅游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和流通,鼓励国内企业用人民币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允许周边国家和地区用人民币收入清偿对我负债。

(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在继续保持外贸适度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在增长目标上,要从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在竞争方式上,要从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优势转变。在结构导向上,要从重视出口创汇向进出口均衡发展、努力实现贸易基本平衡转变。

调整出口结构。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严格执行劳动、安全、环保标准,规范出口成本构成,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型产品出口。积极开拓非传统出口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大力扶持民营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引导企业增强自主营销能力,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

积极扩大进口。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发挥进口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完善进口税收政策,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促进资源进口多元化。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产业结构方面,要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上游研发设计、中游集约发展、下游营销服务延伸,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严格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的发展规模。在技术辐射方面,要以增强自主创新为核心,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通过技术转移等多种形式,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在区域布局上,要引导加工贸易逐步向土地承载能力较强、劳动力充裕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积极稳妥扩大服务业开放,建立服务贸易监管体制和促进体系。

(五)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多元化利用外资。积极探索境外上市、投资基金、发行境外债券、转让基础设施经营权等利用外资方式。继续用好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用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商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来华投资。允许我国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境外融资。加强对外债的宏观监测和管理,优化债务结构,保持适度的外债规模。

积极利用外资推动自主创新。鼓励外资企业进行原始技术创新,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做好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研发机构及企业开展研发合作,扩大外商投资技术溢出效应;鼓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创业投资,健全创业投资退出机制。

积极利用外资推动产业升级。要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等,因地制宜引导外资投向;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产业;鼓励外商投资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鼓励外商投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培训中心。采取有效措施,严格限制外商投资高能耗、高污染等产业,严格限制外商投资房地产业。

积极利用外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万商西进工程”,适度放宽中西部地区外资准入条件。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鼓励东部地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创造条件,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开放型产业和国外产业转移;结合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完善区域利用外资政策。

(六)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促进产品原产地多元化。通过跨国并购、参股、上市、重组联合等方式,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程承包水平,稳步发展劳务合作。完善境外投资促进体系,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统筹协调、风险管理和海外国有资产监管。加大对国有企业和民间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支持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我国大型企业要在全球整合资源链,建立国际经营网络,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成为跨国公司。树立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打入发达国家的主流市场。通过境外投资并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外国企业,为扩大国际市场、提升核心技术和管理水平创造条件。

积极有序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加强对外投资合作的引导,稳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健康发展。全面启动跨国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健全境外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

推进境外资源开发,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前提,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监管和引导作用,促进中介组织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完善的服务。

境外开发资源要合理布局。在区域布局上,要进一步巩固我国在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合作局面,加大对中亚—俄罗斯地区的开发力度,稳步推进对非洲和南美地区的资源开发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产油国的合作。在合作方式上,要综合运用海外并购、权益投资、建立战略联盟、加强资源型企业间合作等方式。

要切实促进资源国经济社会进步、实现互利共赢。我国企业应在资源合作中推动扩大当地就业、向当地转移适用技术,为东道国培养人才,并加大在社会公益领域的投资,树立起我国资源企业良好的国际形象。引导媒体正确宣传和报道我国企业的境外资源开发合作活动,努力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不利影响。

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落实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智利、巴基斯坦等地区和国家签订的有关自由贸易协定,促进贸易便利化。深化与主要贸易伙伴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和对话,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提高世界贸易组织争端项下处理贸易争端的能力。

(八)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国民经济中储蓄、消费、投资等宏观指标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均衡;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降低储蓄率;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加进口。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境内企业、个人使用和持有外汇的限制,增加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海外投资的限额,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逐步允许境内居民对境外直接投资。按照“依法合规、有偿使用、提高效益、有效监管”的原则,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继续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国际经济风险涉及对外贸易、资本流动、资源开发、汇率变动、信息安全等多种风险,但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和资源供给安全。

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要从全球视野制定我国金融业发展战略。继续坚持扩大开放的基本原则,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中实现金融长治久安。要着力提高金融业竞争力。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提高创新意识。中资金融机构要加强经营战略规划,更加注重长期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规划、建设好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支付和清算系统,确保金融体系安全。要加快中资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试点,尽快改变中资机构在高端产品上竞争能力弱的状况,发挥综合经营的优势。要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强化金融监管、改善金融生态,为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石油、原材料等资源的需求增加,进口量加大,但我国目前对这些资源的战略储备量有限,进口渠道较为单一。我们要站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积极推进能源多样化和进口多元化,增加石油等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积极发展石油替代产品,确保国家资源供给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