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我与外教征文(二)
2013年06月18日 19:20 

我和外教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小事

------外语系 徐斌

我最早与外教接触是在我的大学时代。1995年,当时我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外语系,每周举行一次英语角活动,在周三的晚上。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参与,但必须只讲英语。学校聘请的一对外教夫妻会准时7:00来到公共教室,大家就围成一圈,随便聊天。我记得我最初鼓足勇气提的一个问题是“ You are from Australia, have you been to the city of Darwin? I heard there are a lot of crocodiles there." 外教大约50岁左右,很耐心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也很开心,人生第一次和外教的交流成功了,我的英语他能听懂,说明我的英语还不算滥。

转眼到了2003年,我进入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工作,除了上课,还担任另外一个工作,就是外教的联络员。其实就是主要照顾学校唯一的外教Steve, 方便他的日常生活。毕竟他孤身一人在中国,又不会讲中文,许多地方沟通不便。Steve是来江阴较早的外教之一,平时喜欢去江阴市里一个酒吧的英语角,对中国人非常友好,可惜没多久,由于心脏病发作,倒在了教室的门口, 来不及抢救,过早去世了。在学校组织的追悼会上,许多学生都哭了,包括不喜欢上他课的学生。因为他是真的献身于中国教育事业的人。后来碰到酒吧英语角的朋友,提起Steve, 大家都很怀念他,原因之一就是他特别喜欢和中国人交流。

2003年的冬天寒假,天特别冷,他宿舍楼的水管被冻裂了。当时学校老师学生们都放假,Steve打电话给我,说 “I think there is a broken pipe outside my apartment building,could you please send someone to check it." 我过去一看,水在哗哗流,幸亏及时来电话,否则要浪费多少水啊。由于水管坏了,我看见他没有热水洗澡,我也了解西方人一般是不愿意到公共澡堂去洗澡的,我特地叫他到我家洗个澡。我们后来经常一起喝咖啡,聊天,到了春节时还邀请他和我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我们成了好朋友。我对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逐渐适应了,有时还模仿几句澳洲口音英语呢。更幸运的是,我对澳洲的文化,历史和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些都是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到长江边去烧烤野炊,说好每人带一个菜。于是我们本地江阴人就带了鸡爪子、鸭脖子,鸡腿等熟食,容易啃啊!可是Steve带了三颗生菜,一瓶色拉油和一把刀。到了江边,篝火点起来了,我正打算帮他找个铁锅炒菜,结果他不要锅。就那个碗,盛上切好的生菜,倒点色拉油,告诉我们, “This is my vegetable salad, please try it." 我们中国人一个都不愿品尝,他倒是一边啃着我带的鸡腿,一边把他自己做的生菜全部吃光了,顺便还告诉我,原来他是做过chef, work for hospitality industry。与Steve交往的那段时光,很快乐,也学到很多英语,并且很快就能活学活用。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外教都是白人,金发碧眼的样子。看见其他血统的外教,就觉得别扭,总觉得不太地道。2005年,学校来了一位美国外教William和一位南非外教Donald,两位非白人外教的表现,改变了我的观点。

William是墨西哥后裔,长得和新疆人特像,我就教他中文, “我是新疆人,乌鲁木齐的,卖羊肉串的”,这句话,他学得很溜,许多人真以为是这样的。现在他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当老师,我们假期里还经常见面喝茶。人家都说他的脑子特别简单,特别容易相信别人。其实我觉得我们许多中国人得多多向他学习,诚实和真诚是最无价的。有一次我们去酒吧聊天,喝喝啤酒。他说到酒吧楼上,去上个厕所。我等了半天不见他回来,上楼找他,看见他和楼上一桌子的年轻人在干杯,原来他们在开生日Party, 年轻人看见国际友人,端给他一块蛋糕,还热情地给他倒酒,他也不客气,短短20分钟,被灌下了大半瓶威士忌烈性酒。等我把他救下楼,明显他已经醉了,酒劲上来了,说头晕了,然后就开始骂楼上年轻人卑鄙,有意作弄他。我只好把他送回家,一路不断向他解释,“Culture difference at the table”, 告诉他什么是中国人的“酒桌文化”-----让客人喝醉就是主人最大的客气。

Donal是个华裔南非人, 爸爸是华人后裔,是个驼背,妈妈是菲律宾后裔,属于贫困家庭,所以Donal特别朴素,也能吃苦。他有着坚强的性格,每天晚上学习到12点,35岁开始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小时候,经常受白人和黑人的欺负,在南非,当时华人地位还不如黑人。后来,他20多岁做了南非的警察,白天整天拿着枪在街上抓坏人,晚上坚持学习经济学,通过努力告别了打打杀杀的工作,又做上了银行主管。从他的经历中,我了解到了我们华人后代,在异国他乡的辛酸努力,确实不容易。现在他在中国的苏州安家了,成了苏州利物浦大学的副教授,听说成了苏州当地有名的经济专家,经常有企业邀请他做讲座,是个名人了。当然是否真的这样,我不清楚,可能有吹牛的成分。但他的努力学习精神和吃苦尽头,绝对说明一个道理,通过3--5年的努力,你就能改变你的人生。特别是在当今的中国,蓬勃发展,机会遍地,外国人都知道要把握在中国的机会,作为中国人,我们千万不可碌碌无为,胸无大志。

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外教也都有故事。我们学习英语,并不是学几个单词,做几道题目,而是要学习西方人的文化和先进之处,让更多中国人了解世界,让更多外国人熟悉中国,克服盲目的自大和自卑,真正做到洋为中用。GDP不是一切,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这才是清朝1862年,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创立的初衷。